2010年1月29日

將觀霧國家公園介紹香港朋友

http://www.wretch.cc/blog/ccchentainyu

2010年1月23日

海地的奴隸歷史

最近發生大地震的海地成為世界注目焦點 ,查看其歷史真是血淚斑斑。
聖經說日光之下沒有新鮮事 過去有的事還要發生,但願人類記取歷史教訓與經驗,與他們共勉!

附上Wiki百科海地的歷史資料:

1492年,在哥倫布的首次航行中,因為其旗艦擱淺,不能把其他兩艘船上的船員帶回西班牙,因此在今天的海地角(Cap-Haitien)附近建立了納維達德城堡。1493年哥倫布返回這裡時,發現堡內無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貝拉殖民地,該島的殖民統治就此開始。
1502年,伊斯帕尼奧拉島正式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島上印第安人的軍事反抗被粉碎。至16世紀,西班牙人已經在島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們都分得了島上的土地,並且把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變成了奴隸,用於採掘黃金、種植甘蔗和養牛。由於天花的影響,阿拉瓦克人於1544年在島上絕跡。
土著絕跡以後,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種植園和牧場紛紛被西班牙地主拋棄,該島西部遂成為荒蕪的無人區,並逐漸變成英國法國荷蘭等國海盜的據點。到16世紀末,這些海盜已經嚴重地威脅西班牙的海上航線。一些來自英法荷等國的獵人逐漸來到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狩獵野牛野豬,做成腌肉出售給海盜,還有一些農民種植煙草和一些基本的糧食作物。
在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歐洲移民中,法國人占數量上的優勢。1640年,法國將伊斯帕尼奧拉島西北的托爾提島據為己有。1665年,法國政府聲稱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是法國的殖民地,稱為「聖多明克」(Saint-Domingue)。1679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聖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讓給法國。
法國政府考慮到在該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僅很注意制止海盜活動,而且勸說獵人移居到殖民區,成為定居農民。到17世紀末,隨著法國殖民者的不斷遷入,聖多明克已經成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聖多明克的行政中心和最大港口是法蘭西角(Cap Français,即今天的海地角),1790年時人口為1.5萬,擁有許多繁華的公共建築和寬闊的街道、廣場。第二大城市是太子港,1790年時人口為6000。其他城鎮也大多位於沿海,起到港口和貿易中心的作用。在內地密布種植園,在種植園和港口之間修建了鋪砌石塊的全天候道路,以及橫跨河流的石橋。
聖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煙草和靛藍,後來是棉花甘蔗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進行耕種,甘蔗種植在濕潤平原上,山地種植咖啡,乾燥丘陵地種植靛藍,棉花地則分佈在乾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種植的地方,也被用來養牛和養豬。甘蔗是聖多明克最主要的經濟作物,1767年,這裡向歐洲出口了7200萬磅粗糖和5200萬磅白糖。到1780年代,聖多明克提供了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當地所需的食糧一部分依靠自種,大部分需要進口。
在1790年黑人起義前夕,聖多明克島上的白人有3.2萬,大多數是法國移民。他們分為兩個階層,第一個階層包括大種植園主、高級官員和大商人,及其眷屬;第二個階層包括小土地佔有者、小店主、工匠、港口工人等下層白人。黑白混血人的人數大約有3.5萬到5.6萬之間。此外還有大約3萬名自由黑人(affranchis)。黑人奴隸們可以通過被主人釋放而得到自由,也有種植園主在奴隸老得不能勞動時將其釋放,以免負擔其衣食供養。與主人發生關係的黑人侍女及其混血子女也常常會獲得自由。不過,自由黑人不能從事法官和軍官的職業,被禁止使用火槍,禁止佩劍,衣服的式樣和質料也有規定。在海地革命前夕,聖多明克的各種植園中約有50萬黑人奴隸。從1783年到1791年,聖多明克的奴隸進口量佔西半球奴隸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奴隸大多來自西非達荷美剛果幾內亞,他們將西非的伏都教帶入了聖多明克。儘管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在1681年發布了「黑人法令」(code noir),規定種植園主要為奴隸提供足夠的衣食和住宿,但是也允許他們對黑人奴隸施加各種殘酷的肉刑。曾經是黑人奴隸、後來成為海地皇帝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在其回憶錄中記錄了白人種植園主的種種酷刑:「(白人)將黑人倒掛起來,將他們釘死在木板上,將他們活埋,將他們裝入麻袋扔到河裡,強迫他們吃屎,用鞭子抽掉他們的皮,將他們綁起來讓螞蟻和蚊子吃他們,將他們活活扔到沸水中,將他們綁到大炮前轟碎,讓狗吃他們……」在白人種植園主的虐待下,許多黑人奴隸選擇逃亡。他們在中科迪勒拉山中定居下來,組成被稱為「馬龍」(Maroon)的社區,不時下山襲擊孤立的種植園。這些逃亡奴隸被稱為「馬龍人」。

2010年1月12日

梅花與梅花鹿

梅花的外表清麗動人,佇立在刺骨的寒風之中,枝頭兀自綻放著雪白清香,自古以來在人們心中即為堅忍不拔、高雅脫俗的象徵,也受到台灣人的高度喜愛。若說春季的日本有賞櫻熱潮,那麼在台灣,可與之比擬的就是冬季的賞梅熱潮。另外梅花的香味很特別,淡淡清香約十公尺就能聞到。梅子酒與紫蘇梅也是人間聖品,對身體調整酸鹼度很有幫助;期望有更多人種植梅花與推廣梅花。

梅花鹿是臺灣原生就有野生動物,自荷蘭人時期是大宗出口物品(鹿皮),日本人與他們爭奪臺灣資源,使得梅花鹿最後變稀有物種,後來人民不知保育臺灣原生種梅花鹿又濫殺濫捕;最近靠混血外來物種梅花鹿才在屏東農專復育成功但是純種梅花鹿不再可考。

從梅花鹿談論梅花的話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是臺灣保育樹木及野生動物要加快腳步再來就是復育他們,否則有錢有意但會是太晚或時不我予。在教會(得勝堂)前賞梅花是生平第一次,因為去年春天才種下它們幾株;今年暖冬後寒流又一波波來到,使得賞梅花心情又驚又喜特別為文紀念。